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公司简介 服务承诺 新闻动态 案例展示 相关知识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Get Adobe Flash player
   
案例风格 : PRODUCT LIST
欧式古典风格
现代简约风格
地中海风格
田园风格
自然风格
站内搜索 : SEARCH
装饰知识 : KNOWLEDGE
沈阳市儿童医院组织医…
水务知识明日举行相关…
宝宝上车应坐安全坐椅…
2015设备监理师《基础…
2015初级审计师《专业…
洪泽公站:组织学习创…
联系金润 : CONTACT
客服电话:XXXXXXXXX
技术咨询:XXXXXXXXX
传 真:XXXXXXXXX
电子邮箱:XXXXXXXXXX
地 址:东城龙庭
二栋508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疆巴州:新老两代记者对话新闻理想新闻动态

作者:小编 来源:未知 日期:2014-11-15 16:38:51 人气:
导读:记者也有自己的新闻梦想。11月6日至7日,记者节前夕,记者采访了曾在巴州郭楞日工作过的史建新、刘友军、色提瓦尔地·巴吾东三位资深新闻前辈,新老两代记者对话…

  记者也有自己的新闻梦想。11月6日至7日,记者节前夕,记者采访了曾在巴州郭楞日工作过的史建新、刘友军、色提瓦尔地·巴吾东三位资深新闻前辈,新老两代记者对话:风雨中坚守新闻梦想、已成追忆的那些事,聆听他们对年轻记者的寄语。

  原标题:新疆巴州:新老两代记者对话新闻理想

  天山网 2014年11月10日 10:19:05

  编者按:11月8日是第15个中国记者节。对记者们来说,这天他们将和其他日子一样,风尘仆仆地行走在上,出现在新闻发生的地方。

  记者节,对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是缅怀和尊重;对当代年轻新闻工作者,是激励和鞭策。记者节前夕,本报两位年轻记者采访了三位资深的新闻前辈,对话新闻理想,畅谈新闻和责任。

  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上。作为新闻记者,活跃在人民群众之中,穿梭于社会万象之间,党的声音,反映民生,我们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着“大美巴州”发展的每个脚印,书写着建设巴州的光荣与梦想。

  记者也有自己的新闻梦想。11月6日至7日,记者节前夕,记者采访了曾在巴州郭楞日工作过的史建新、刘友军、色提瓦尔地·巴吾东三位资深新闻前辈,新老两代记者对话:风雨中坚守新闻梦想、已成追忆的那些事,聆听他们对年轻记者的寄语。

  天山网讯(巴音郭楞日报记者杜璨 报道)

  (一)坚想实现自身价值

  人物档案 史建新,男,61岁,退休,1985年就职于轮台县电视局,1996年起,在巴音郭楞日任编辑一职,从事新闻工作18年。

  “为热爱的人或事洒下热血和热泪”

  史建新的退休生活很惬意,在家看书写文章、带孙子,十足一个宅男。聊到新闻,他说:“算算有18年了……”

  1985年是史建新人生的转折点。因为对文学的喜爱,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他从一名秘书转为新闻记者,就职于轮台县电视局。

  “我经常下乡去采访,县乡几十公里的程,来回全靠一辆自行车。那时局里只有家用摄像机,拍下来的画面需要再用机重新编辑,工作设备很落后,工作很繁琐。”史建新说。

  史建新曾报道过轮台县一名生活拮据的维吾尔族老人收养汉族女童的故事,几年后,老人去世了,女童长大了,但女童仍坚守着老人的坟墓。“记者生涯中,很多人、事都让我很,所以在遇到时,我也坚守在自己的新闻岗位上。”史建新说。

  1996年,史建新的妻子调动到库尔勒市工作,他也因此离开了轮台县,来到巴音郭楞日从事编辑工作,初来乍到,他产生了危机感。

  史建新说:“在是用话筒、摄像、录音机工作,而在是用画板,我什么都不会,同事也质疑我‘高薪低能’,我请示领导降工资,通过3个月的学习,那些质疑声消失了。”

  谈及新闻梦想,史建新用“为热爱的人或事洒下热血和热泪”来形容,新闻是不断追求直至接近事件,需要下真功夫,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就要始终做到恪守理想。

  “守坟的维吾尔族老人了我”

  18年的新闻工作生涯,史建新经历了很多,让他记忆深刻的人和事有很多,但有一件事,在他的新闻生涯中意义重大。

  1986年3月的一天傍晚,史建新出差乘火车来到天山腹地的一个山沟。出站后,他在羊肠小道上匆匆地走着,四面全是大山,没有行人。许久,他看见山脚下有两个人和一辆毛驴车,他准备上前问,才发现这是一块坟场,一块块墓碑竖立着。那一老一少的维吾尔族人正在坟堆周围打扫着。

  “你们是在给自己的亲人扫坟吗?”史建新扫视了一遍坟碑,却发现都是汉族人的名字,原来是一片汉族人的坟地。他为自己说话唐突而感到不安。

  “是的,我们是来给亲人解放军扫墓的。”维吾尔族老者说。他告诉史建新:“你不知道这些年轻人有多么可爱。那年他们就住在我房子周围,是来修铁的,他们把我们当亲人看待。修铁条件很艰苦,山沟里一整天见不到太阳,开山、架桥,他们拼命地干。有一天,他们抬着两个战士回来了,浑身是血、已经咽气了。他们才十岁啊!后来他们就把这两名战士埋在这里……这几天我要搬家,今天和孙子来看看他们,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看望他们了。”叙述间,老者满是皱折的脸上挂满了泪水。

  那一晚,史建新失眠了。他说:“为解放军战士守坟的维吾尔族老人了我。”他也因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新闻理想。

  “坚守下来的人终会有收获”

  史建新退休后,对新闻的关注并没有减退,他了解到,现在全国新闻界新闻从业者流动性很大,他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流动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能在新闻行业坚守下来的人,终会有所收获。

  史建新说:“现在的年轻人思维很敏锐、眼界开阔、文化程度也高,这是我们老一辈人不具备的。我希望年轻记者们,选择了新闻工作就应忠于它,在工作中奋斗,发挥才能,去实现自身价值。坚守下来的人终会有收获。”

  (二)风雨过后见彩虹

  人物档案 刘友军,男,57岁,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曾在巴音郭楞日从事新闻工作20年,现就职于巴州党委宣传部。

  “抱定新闻理想才会不惧风雨”

  刘友军在巴音郭楞日担任过记者、记者部主任、总编室主任,经历了《巴音郭楞日报》(汉文版)由四开报改为对开大报又改为四开报的过程。

  刘友军笑称自己当记者实为阴差阳错,“其实,我的职业理想是作家,在部队就经常写文章,还在《解放军报》上发表过作品,从部队转业后就当了记者。”

  刘友军说:“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有职业理想,志存高远,深入基层是我的新闻理想,只有抱着才会不惧风雨。”

  刘友军感慨道:“好的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做新闻要接地气,只有把双脚踩在的泥土上,才会有取之不竭的新闻素材和感人故事,才会深刻感受到生活、生命特有的广度和深度。”

  “好的新闻作品是靠双腿跑出来的”

  在刘友军刚记者岗位的上个世纪80年代,记者下基层采访被称为“沉下去,抓活鱼”。

  他就是靠“沉下去”才“了活鱼”。一次,刘友军翻看《新疆日报》时,侧栏一个短小的消息《南疆有个电话村》吸引了他,刘友军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于是,他立即前往和硕县塔哈其乡祖鲁门苏勒村(现为塔哈其镇祖鲁门苏勒村)实地采访,了解到当时虽然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头,但那里的村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带领下,靠着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头脑,使家家都通上了电话。回后,他写出了一篇题为《隔墙不需再跑腿拿起电话拉家常》的消息稿。这篇800余字的登上了《》的头版,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现在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记者采访有车坐,有电话、录音笔等,但好的新闻作品是靠双脚跑出来的。”刘友军说,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他的新闻生涯中还有很多,他拿着笔杆子、背着机走遍了巴州所有的县市、乡村。

  “吃得苦中苦,采得好新闻”

  采访即将结束时,刘友军寄语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们坚守新闻理想。“虽然现在新闻从业者的工作越来越好,但一定要有‘吃得苦中苦,采得好新闻’的。”刘友军说,年轻记者身上的担子不轻,他们的采访报道要凝心聚力引起共鸣,让全州各族人民同唱一个调子、同走一条子,增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色提瓦尔地·巴吾东,男,66岁,1985年担任《巴音郭楞报》维文编辑部主任,直至2008年退休,从事新闻工作23年。

  (三)在新闻岗位上追求自己的理想

  人物档案 色提瓦尔地·巴吾东的家中收藏着他的很多荣誉证书,一本本红皮书是他的骄傲,获得的荣誉是他爱岗敬业最好的诠释。

  “面对,从未产生的念头”

  1985年,色提瓦尔地·巴吾东放弃了从事10年之久的教师岗位,投身到他所向往的新闻行业中,在《巴音郭楞报》担任维文编辑部主任,负责审稿、安排版面的工作。有时遇到重大新闻题材,他会骑着自行车到现场采访。

  在23年的新闻工作中,色提瓦尔地·巴吾东曾遇到3次机遇离开,但他还是选择留了下来。“1990年,州相中了我,有意让我在舞台上发挥才华;1996年,某社邀请我担任社副总编辑;2003年,我被邀请到巴州歌舞团工作。”色提瓦尔地·巴吾东说:“面对,我从未产生过的念头,但最终选择留在了,因为我是一个新闻人。”

  色提瓦尔地·巴吾东喜欢诗词,他用名句“铁肩担,妙手著文章”来形容自己的新闻理想,记者生涯是社会责任的承担,是真理的坚守,是美好理想的追求。

  “万人挖渠的了我”

  2000年左右,且末县万人挖渠的事让色提瓦尔地·巴吾东至今难忘。“那时,我得知且末县塔提让乡、阔什萨特玛乡两乡的万余名乡民义务挖渠的事,就带着种种疑问到当地去采访。”

  这么多人为什么会义务挖渠?是真的“义务”吗?挖渠能给这些乡民带来什么好处……色提瓦尔地·巴吾东来到现场后,上万人“丁零哐啷”卖力的工作声让他感到震撼,采访了几十名乡民后,他在工地上看见一位70多岁、头发花白的维吾尔族老人正拿着铁锹铲土。

  “你这把年纪了为什么还来这个地方……”色提瓦尔地·巴吾东问。

  “我是自愿来的,乡里领导不让我来,但挖渠、放水是我们农民自己的事,能做多少我就做多少。”老者回答。

  在且末县数天的采访,让色提瓦尔地·巴吾东体会到当地农民的勤劳朴实,也被这种深深打动,他认为如果自己不是记者,也许不会遇到这样的事。他说:“且末县万人挖渠了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色提瓦尔地·巴吾东退休已有6年,他每天都会花时间关注国内外的新闻动态。他说,“采写好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规律的具体要求。古人云:“涉浅水者得鱼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才能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使新闻报道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

延伸内容:
下一篇:没有资料
首页 | 案例展示 | 相关知识 | 新闻资讯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 2011 维拉新家居 All rights reserved. BY FXT 湘ICP备07035491号